欢迎您,请 登录 或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医工资讯 市场风向 查看内容

我国首个3D生物打印产品上市 可修复破碎的脑膜

2014-6-23 13:19 阅读: 1623 评论: 0 来源: 南方日报 编辑: 医工在线
[导读]人的大脑头皮与头骨之间,有着一层薄薄的脑膜。如果要做脑部手术,就要先将这层薄膜切开一个口,手术后再用人体自身或其它动物的皮肤缝合。这样的程序扩大和延长了手术者的痛苦,而且有感染传染病的风险。而如今,用 ...

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头。
生物3D打印实现了活性打印材料的应用,正在储备中的技术则是打印细胞,将来还会实现器官打印。袁玉宇认为,生物3D打印技术虽然取得不小的进展,但不宜过热、过急。从它被实验证实迄今已经14年,还面临许多挑战。所以,细胞和器官打印技术不是梦,但要实现还需要一定时间。
那么,生物3D打印细胞是怎么进行的呢?打印机有两类打印头,一类放置数以万计的人体或动物细胞,被称为“生物墨”;另一类可打印“生物纸”,即主要成分是水凝胶,可用作细胞生长的支架。这令细胞得以在动物体外生存一段时间。“将来技术成熟了,如果使用来自患者自己身体的细胞打印器官等,移植后就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然而,即使打印出来,需要解决的还有体外细胞是否能存活、发育、分化和融合等一系列问题。
2007年,利用人的羊水干细胞打印出骨组织;2009年,用心肌细胞为材料打印出来的心肌组织问世,并保持跳动的活性状态;而打印的皮肤组织已经具有角质层和成纤维细胞,已经被美国批准用于修复创伤的动物实验。这些打印的细胞有着90%以上的存活率,而打印出来的活细胞存活时间最长为4个月。
这一切听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如同魔术一般。最可能的是,生物3D打印将成为一种普遍的医疗模式,解除移植器官资源紧缺的难题。100年后的医疗世界是什么样,我们现在更是无法想象。
生物3D打印也将对药物开发产生深远影响。药物研究大多需要各种级别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而未来以3D打印的模式器官来代替试验,不仅有利于缩短临床药物研发周期,节省上亿美元研发费用,还将避免潜在的人体试验损害。
无论如何,生物3D打印为人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医疗方向,把无数个不可能逐渐变为现实。
国外案例3D打印气管支架植入婴儿体内
生物3D打印技术在各国科研界也方兴未艾。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研究员安东尼·阿塔拉从事3D打印肾脏的技术研究;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迈克尔·麦卡尔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细胞与纳米粒子,然后将它与一小卷天线和软骨组织结合起来,打印出了一只“仿生耳”,这只耳朵功能齐全,能听到超越人耳听觉范围一百万倍以上的电波频率。
大部分研究者只是在实验室里取得进展,而个别研究者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
去年5月底,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全球首例3D打印器官人体移植手术。这个奇迹是由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医学博士大卫·措普夫(David A.Zopf)创造的。患儿母亲在妊娠35周产下一个男婴,他初初看起来身体健康,但在6个星期后出现胸壁凹陷和呼吸困难,被证实患有局部支气管软化症。这意味着婴儿在2个月大之前,都需要气管插管才能维持呼吸,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痛苦。因此,研究者用计算机设计了一个患儿气管支架的模型,使用聚己内酯构成的生物可吸收材料,通过激光烧结技术制造了支架。
婴儿被安置支架7天后,开始逐步撤除机械呼吸机,并在手术后21天停止了呼吸机的支持。一年以后,他们通过内窥镜造影手术观察患儿的左主支气管,发现一切正常。
生物3D打印器官流程
生物3D打印机如何打印器官呢?它需要生物“墨水”,而最有可能成为“墨水”的是人体细胞。首先,研究者从人们的骨髓或脂肪中提取出干细胞,通过生物化学手段,使它们分化成不同类型的其他细胞。随后,这些细胞将被封存成“墨粉”,每一滴“墨粉”里可能包含1万到3万个细胞。
生物3D打印机开动前,还必须对人体器官进行精确的测量,完成器官的结构设计。
当生物3D打印机工作时,每一滴“墨粉”出现在适当的部位后,通过特定的生物胶水固定,打印器官的雏形便逐渐显现,其结构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精确。当3D打印器官初具模样时,“墨粉”和胶水还不够有机地结合,还需放入特定的培养箱里,待实现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完整后,才能达到人体移植的要求。
关键词:打印,生物,器官,脑膜,细胞
123

最新评论

扫码打开小程序

扫码安装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