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医工资讯 综合资讯 查看内容

需求和政策导向下,市场蓝海迫近—— 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趋势研判

2019-11-27 13:20 阅读: 414 评论: 0 来源: 思宇医械观察 编辑: ygzx1
[导读]随着我国居民医疗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推进分级诊疗、鼓励社会办医及 互联网+医疗健康 等政策出台的背景下,第三方独立医 ...
随着我国居民医疗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推进分级诊疗、鼓励社会办医及“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政策出台的背景下,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以下简称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应运而生。
    产生及成长背景
医学影像市场迅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医学影像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的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同时,资本市场看好医学影像市场的发展,资本相继涌入,带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据相关预测,2020年,我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有望超过6000亿元。
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使医学影像诊断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医学影像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一方面,大型三甲医院设备完善、诊断水平高,但超声科、放射科、核医学科人满为患,MRI(磁共振成像)、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检查排队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受制于经费等因素,基层医院、民营医院及体检机构往往缺少中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医生诊断水平也有待提高,导致其患者流失,经济效益低。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需搭建系统、专业化的医学影像平台,而这受制于医学影像诊断行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在此背景下,能在院外提供专业服务的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应需而生。
    国家政策推进
随着医改的深入,国家层面鼓励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为这一业态的成长提供了政策环境。2016年8月,原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2017年2月,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被新增为医疗机构中的一类。政策的相继出台给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国内外市场情况对比
在美国,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发展已超过30年,其发展历程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据咨询公司Frost · Sul l ivan披露的数据,2009年至2015年,美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从46.6亿美元增至87.1亿美元,其中,60%的市场贡献来自医疗机构,40%的市场贡献来自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在分布上,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倾向于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布局。
目前,这一行业在美国已进入整合阶段,大型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由于能吸引更多患者,且能以更低的价格购得影像设备,因此能在扩张中对小型影像机构进行兼并。此外,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规模化壁垒已形成,龙头企业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连锁化、规模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内医学影像市场虽起步较晚,但需求量大,因而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大。据来自国金证券的数据,目前,国内医学影像市场的总体规模约2600亿元。
    两种运营模式分析
第三方医学影像行业有两种业态形式——重资产的线下医学影像中心和轻资产的线上远程医学影像中心。
线下医学影像中心有独立设备,能独立提供影像检查和诊断服务;线上远程医学影像中心仅提供影像诊断服务。在我国,线上远程医学影像中心属于创新型商业模式,其在获得持续、稳定的片源上存在困难。同时,线上远程医学影像中心对影像检查收费,而诊断不收费,这也限制了其发展。
线下医学影像中心在患者和片源的获取上更有保障,能够获得大量数据,其业务可拓展至远程诊断、AI辅助诊断、肿瘤放疗等领域。因此,重资产的线下医学影像中心更具市场优势。
不过,线下与线上医学影像中心并非完全对立,美国一些较成熟的独立医学影像公司采用多业态并存的形式。以龙头企业RadNet为代表的一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通过与医疗设备供应商、医疗机构及保险机构合作,向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影像诊断服务。Al l iance Heal thcar e Sevice是与医院及医生集团合作共建影像中心的代表业态,其主要依靠外部医生为住院及门诊患者提供影像诊断服务,并将业务从影像诊断延伸至肿瘤放疗,2015年其肿瘤放疗收入占比超过20%。
    行业趋势研判
规模化发展成必然趋势
目前,国内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市场正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参考此行业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这一阶段结束后将迎来激烈的市场并购。龙头企业通过在省会城市建立影像中心并快速复制,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然后通过省会城市实现渠道下沉,进入市、县市场,形成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多层服务网络。最终,行业内将产生2~3家跨区域大型连锁独立医学影像企业。
    垄断难以形成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美国独立医学影像行业形成像RadNet一类的“行业巨头”,但从行业整体情况看,垄断难以形成。2015年美国排名前20位的相关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足40%,与之相对,美国第三方检验实验室“巨头”Quest和LabCorp在2016年合计占有美国第三方检验实验室行业超过60%的市场份额。
相对于第三方检验实验室行业,美国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市场集中度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检验对象差异。第三方检验实验室只需运输样本便可开展检测,在冷链运输条件完善的情况下,其覆盖范围能得到极大扩展。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则需要检查者本人到现场接受检查,这限制了其覆盖范围的扩大。
第二,检查项目的数量差异。第三方检验实验室的可检验项目多达4000项,且项目的规模化、流水化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医学影像检查的项目仅有规范的几种。
第三,成本差异。医学影像中心所用设备多为一次性购进,成本相对固定。而对检验行业来说,试剂是其营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规模化采购使连锁检验实验室在面对厂家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能以更低的成本购进试剂。
    国内行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国内独立医学影像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正在浮现:
配置要求高,专业人员缺乏。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审批条件,及其对设备、人才条件等的要求较高。对一些计划采用轻资产模式的公司来说,于起步期达到这些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放射科技师的缺乏是制约此行业发展的另一要素。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独立医学影像中心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批量创建。
难以获得稳定的患者来源。根据已发布的相关数据,医院影像科收入约占全院营收的10%,其成本收益率更高达80%。此外,在控制药占比的背景下,考虑到对患者进行检查后的治疗收入,医院没有分流影像检查患者的动力。这使得独立医学影像中心难以与医院“争抢”患者,不易获得稳定的患者来源。
国内支付方结构仍待完善。不同于美国市场,国内独立医学影像市场缺少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支付手段的支持。在美国,商业保险是RadNet的主要支付方。同时,商业保险对合作医疗机构有较大的影响力,能通过推动转诊制度保证RadNet的患者来源。在我国国内,个人自费进行健康检查的习惯尚未形成,短期内,独立医学影像市场的渗透率不高。此外,在医保控费的背景下,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MRI、PET/CT等高价检查项目不太可能被纳入医保支付的范畴。
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独立医学影像行业虽存在诸多问题,但已有力量跃跃欲试,试图在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眼下,数千亿规模的市场蓝海正在迫近,相关企业可先行占位,以图来日。
未来,谁将拔得头筹,我们拭目以待。

最新评论

扫码打开小程序

扫码安装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