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医工资讯 综合资讯 查看内容

紧跟市场需求 扩大发展空间 探寻跨国器械企业发展之路 “

2017-8-10 14:20 阅读: 778 评论: 0 来源: 中国医药报 编辑: ygzx1
[导读]紧跟市场需求 扩大发展空间 探寻跨国器械企业发展之路 “——走出去,引进来”系列报道(四) 随着《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的出台,医疗器械行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产医疗器械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 ...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医疗器械行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产医疗器械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跨国企业如何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推进本土化进程,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政策红利渐逝 跨国企业高傲不再
5月26日,科技部印发《关于“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强调加速推进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不强,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本土优势企业抢占市场。因此要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科技和产业发展,促进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以应对主要发达国家全球竞争战略的重大需求。
“我们大力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装备,目的就在于通过更充分的市场竞争使器械装备的价格更公平、更合理,打破国外医疗器械企业在高端医疗装备上的价格垄断。”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李春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密度的政策出台,彰显出我国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科技和产业的决心,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跨国企业在华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较之以往大不相同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格局。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认为,大致可以从政策扶持及采购待遇两个方面来看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首先,“有本土企业之实,无本土企业之名。”姜峰如此概括医疗器械外资企业目前在华发展的尴尬身份。记者了解到,这些外资企业虽然注册在中国、研发在中国、用工在中国,有着本土企业相同的实体,但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特别是中央财政补贴却根本不会覆盖到他们。虽然地方政府和个别产业园区会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外资企业落户,但是也仅限于上海、江苏、广东、深圳等高科技产业发达地区。
据波士顿咨询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整个价值链中,本土医疗技术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支持。通过资助研发、加速审批通过、提供税收和财务支持、鼓励国内采购,并为本土企业提供更有利的报销政策扶植产业发展。以骨科植入材料——矫形板为例,国产产品定价本来就低于进口产品,而医保报销比例比进口产品要高出15%至20%。这就意味着,对于患者来说,如果治疗选择进口产品自付金额将是国产产品的3至10倍之多。
招标采购则更有代表性。据了解,上海市的医疗装备招标倾向购买本土产品,并且发布了推荐的本地企业名单。上海联影的CT扫描仪、核磁共振成像仪和数字X射线业务都从这项政策中受益。
此外,基于国产医疗器械的迅速发展,国产装备替代正在悄然发生。据波士顿咨询2017年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医疗技术行业的细分领域,本土企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柏盛国际、乐普医疗、微创医疗三家本土企业的产品目前占据了国内药物洗脱支架销售量的80%。飞利浦的呼吸机2013年和2014年在国内销量均为1.6亿元,基本没有增长。而鱼跃的制氧机依靠其低廉的价格和稳定的质量表现,2014年就实现了在华销量超过美国亚适制氧机的目标。
    俯身躬耕 做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在市场规模的强大吸引力下,外资企业是不会因为政策红利的消失而放弃中国这块大蛋糕的。”据姜峰介绍,中国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占全球的8%,是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市场增长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3倍,在未来的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市场完全可期。在华设企就地研发制造,然后直接属地销售,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成本,同时也更易获得CFDA的市场准入。“比如说,同样的制造成本跨国企业就不愿意在墨西哥、越南等地研发生产,因为当地的市场很小,没有市场规模优势。”姜峰解释道。
更重要的一点是,进口大品牌的医疗器械在国内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和极高的临床认可度。面对中国保持的较高GDP增长率和人均日益提高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服务的市场需求还会呈现出急剧扩张的态势,加之近来逐步深化的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将会给医疗器械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但姜峰也提醒:“跨国公司在中国必须适应中国国情,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制造和销售。”他表示,在发达国家做产品有时会不计成本地创新,而在中国则要做最适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
根据中国市场的具体需求调整产品线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最基本的做法,要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特征和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品需求,进而调整产品特性和布局。
GE医疗集团法规事务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设计到生产,GE的产业链布局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据介绍,GE在中国拥有1000多名研发工程师,在北京、天津、无锡等地建立了7个生产基地,实现了CT扫描仪、核磁共振成像仪、数字X射线机等医疗器械的国内设计、本土生产。中国已成为其全球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熟的技术研发团队为GE的产品提供关键部件及整机的生产研发。目前,GE医疗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约有一半是在中国研发生产的。全世界每5台GE的CT,就有一台是在北京生产的,而在中国市场上能达到每4台就有一台是在北京生产的。
据了解,此前,GE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基层医疗的巨大潜力市场。2011年提出“春风计划”,产业链向中西部延伸,产品、渠道等向三四级市场下沉。“时隔6年,我们产品、渠道下沉的本土化策略方向不会改变,但我们会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该负责人认为,“产品在使用者中的受欢迎程度,就说明了你与市场的贴近程度。现在的医院不会买华而不实的东西。”为应对中国市场另外50%的高端需求,他们从设备的舒适度、使用感以及检查效率等方面着眼。比如将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噪音降到45分贝以内,声音就如友人之间的轻声交谈一样。
姜峰表示:“在中国市场上外资企业产品占70%,国内品牌占30%左右。高端产品领域外资产品仍然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姜峰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说,外资在华办企,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无异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和途径。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晚、研发创新力量薄弱、工艺制造水平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国产医疗器械、大型高端装备想要获得好口碑,取得医疗机构和使用者的认同和肯定,真正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现国产替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新评论

扫码打开小程序

扫码安装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