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医工资讯 数字医疗 查看内容

上海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体制能走多远 信息化就能走多远

2016-7-11 08:52 阅读: 2769 评论: 0 来源: 人民政协网作者: 佚名 编辑: ygzx1
[导读]在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谢桦看来,上海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随着医改的深入,政府和社会对信息化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缺陷也凸显了出来。
在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谢桦看来,上海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随着医改的深入,政府和社会对信息化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缺陷也凸显了出来。
“从信息平台本身来说,最显著的是数据质量问题。”谢桦说,有的数据不能保证准确性,不乏人为填报的因素。而对于管理来说,并不是将一堆数据放在一起就达到目的了,只有准确有质量的统计数据,才能对决策产生价值。
拆掉有形的墙,更要拆无形的墙
而从更深层次看,在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超前于现有医疗体制。信息技术层面已经做到互联互通,但要真正实现医院之间互通有无,方便患者就医,则需要打通体制机制,拆掉阻碍信息传递的无形之墙,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
“医疗信息化不只是信息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和业务架构设计做支撑,只有业务架构设计清楚,信息技术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谢桦表示,从卫生管理部门到各个医院,都建了很多信息系统,但也有一些系统并未实际投入使用,有的只是领导来调研时,或者兄弟省市来交流时打开做做展示。并不是因为这些信息本身设计得不好,而是在实践层面无法与业务部门有效衔接。
在他看来,设计一个系统,要让参与的各方都受益,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看,对医疗体制本身的制度设计比信息系统设计要求更高。
王杰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也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今年年初,他与另两位上海市政协委员王德辉、邱建新一起,联名递交了《关于开展医疗机构间影像信息互认,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建议》提案。王杰表示,虽然上海目前在申康系统即市属三甲医院间已建起医联系统,客观上起到了各医疗机构间信息互认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网络不稳定,在实际操作中有慢、卡、停现象,造成技术上的困难,给诊疗带来不便。
另一方面,在业内人士看来,跨医院之间的信息调阅,对于医院和医生来说,如果没有激励奖励机制,医院很难做到主动为病人调阅信息。医院之间或多或少有着竞争关系,多做一项检查对于医院意味着更多业务量,利益出发点不一样,想法难以一致,再好的构想也无法真正落地。
而在上海市政协委员游闽键看来,目前各级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医院投入大,发展较快,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相对滞后。这样无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多数患者仍然只信任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乎没有大的投入,信息管理系统简单,运作不正常,没有与大医院信息联网。同时大医院与基层医院没有建设相对统一的软件管理模块和信息化互通平台,因此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影响本市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他表示。
游闽键呼吁,让医疗档案信息库在全市医疗体系实现共享,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每一位患者建立在线个人医疗账户,取代传统的病历卡,与移动终端连接。不仅患者本人能够即时获取检测化验结果,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生也能够轻松调取数据,轻松实现会诊。
“这些年上海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果显而易见,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更有挑战性的深层次难题。”在蔡威看来,上海医疗卫生信息化遇到的困境,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悲观。信息化能走多远,决定于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现实土壤,两者相辅相成。不回避矛盾,正视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难,方能倒逼医疗体制改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蔡威寄希望于未来,当全国各地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相继铺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阻碍改革推进的种种“无形的墙”也终将消弭,人们的就医体验将会从量到质的提升。上海的实践,又何尝不是“云”中探索漫游,最终走出迷雾、拨云见日的历程呢?
畅想未来,大数据服务管理
目前,上海建立的医疗信息平台上,已经积累了近200亿笔临床诊疗数据,且每天的增量约1600万笔,是国内数据规模最大的卫生数据中心。
“汇集全市公立医院数据的市级卫生数据中心已经初步形成卫生‘大数据’中心,初步建立市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涵盖医疗业务、医疗资源、公共卫生、药品监管等指标体系,具备支撑医改的信息化基础。”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表示,在服务医疗管理方面,大数据未来将大有可为。
“让政府管理更加科学化。比如运用大数据方法,测算出公立医院的病种组合指数,就可以科学评价每家公立医院的服务效率、工作负荷、费用控制等,就可以相应进行政府投入、医保支付,实现对医疗行业的差别化、科学化管理。”翁铁慧说,另一方面,大数据让医院管理更加精细化。借助大数据手段,医院可以更好地开展预算管理、人事薪酬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向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方向迈出实质一步。
谢桦举例表示,比如卫生管理部门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有近万种,要调整哪些,调整比例多少,调整之后给医院的相应补偿如何,这些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算出来,而且能测算出方案的效果。
信息化的发展,也将支持卫生行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由粗放型监管向精细化监管转变、现场监管向实时动态监管转变。“以往我们要派出专家组去医院考核,掌握的情况还不一定全面,有了信息平台后,未来通过对实时数据的检测,就能实现动态监管。”谢桦说。
通过系统测评,可以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更好地执行费用管理、医疗技术管理、医疗行为管理等。在公立医院考核评估方面,可以通过规范统一的考核体系,围绕公益性核心指标,科学考核医院和院长的绩效,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完善和发挥。
同时,通过强化数据综合利用,全面扩展和提高信息化支撑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服务内容和深度,全面提升全行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医改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大,涉及的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基于信息系统支撑的医改方案和措施才具有可操作性,才可能真正落地。”谢桦表示。

最新评论

扫码打开小程序

扫码安装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