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医工资讯 综合资讯 查看内容

《我国医疗费用增长预测及治理研究》显示 未来5年年均增速超12%

2015-4-9 12:59 阅读: 2484 评论: 0 来源: 文汇报 编辑: ygzx1
[导读]未来我国医疗费用走势如何?控制医疗费用又有何良方?面对百姓普遍关心的健康风险问题,昨天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次发布的《我国医疗费用增长预测及治理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不变的条件下 ...
未来我国医疗费用走势如何?控制医疗费用又有何良方?面对百姓普遍关心的健康风险问题,昨天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次发布的《我国医疗费用增长预测及治理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未来5年内,我国医疗费用的增长将呈现恶化的态势。预计2015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的年度增长率为14.33%-18.24%,明显高于2013年我国人均GDP8.97%的粗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疗费用将依然保持12.08%-18.16%的年均增速,其增速将明显高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加重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的22年内,我国人均医疗费用从30.2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1047.9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7.49%,超出同期人均GDP15.12%的年均粗增长率2个百分点。22年累计增长34.73倍,而同期GDP的增长则为22.14倍。
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战略科学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郝模教授表示,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使社会各方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随着医疗费用不合理的过快上涨,百姓切身感受到医疗费用的负担,即“看病贵”;对于总体社会承受力来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带来卫生资源的浪费。而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这一恶化态势发展下去,则会加重一个国家的经济负担,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他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恶性循环机制,已引发了以下医疗卫生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关键指标的变化。
首先,用“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指标反映总体筹资水平,表达卫生总费用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1991年为4.10%,而2013年达到了5.5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19%。可见,当前我国卫生筹资总量已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左右的适宜标准。如果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之势不及时控制,卫生筹资水平超出适宜标准指日可待,可能演化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第二,以“卫生总费用中个人现金支出比例”作为百姓医疗费用负担的相关指标,可以看出,该指标从1991年的37.50%,飙升到2001年的近60.0%,随着新一轮医改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该比例2009年下降到37.50%。但在严重浪费之下,虽然政府大幅增加投入,到2013年,百姓支出比例依然为33.90%,略超过30%的世界公认适宜水平。不加干预,预计2015和2020年则分别达到33.21%和32.36%。
第三,医疗机构指标变化。以“医疗机构不合理业务收入”作为医疗机构相关指标,该指标反映的是其他非合理性因素影响带来的医疗费用的变化。医院的不合理医疗会导致浪费行为,预测医疗机构“不合理业务收入”2015年将达到1.46万亿元,2020年则将高达3.92万亿元。此提示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多开药、多做检查的”浪费行为,且日益严重。不改变现有的相关制度,这一指标在未来会呈现恶化趋势。
第四,“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比例”用于反映政府财政支持程度的相关指标。我国医改前的2008年仅为24.70%,医改期间随着财政投入的大幅度上涨,如果仍然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趋势,2015年预计达到32.09%,2020年预计达到34.07%,但仍略低于40%的国际公认标准。由此而见,政府财政对卫生的筹资职能在逐步萎缩后,经过近年医改而呈现逐步增加。
        标本兼治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财政补贴和服务收费是医院两大主要收入来源。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财政在医疗机构方面的投入力度随之下降,政府在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上的政府投资职能也逐渐减退,而政府传递给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就是:“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在此背景之下,医疗机构加大了对服务收费的依赖。
《我国医疗费用增长预测及治理研究》报告还提到,相关分析显示:如果财政少投入1元钱,医疗费用就会增长4-5元,也就是说,财政每少给1元钱,医院就不得不从市场上多获取4-5元医疗收入,来弥补财政的投入不足和支付的补偿不足。
  针对医疗费用增长的趋势,同步发布了三条治理途径:
第一,“总额预算+完善政府筹资”,即在总额预算基础上,通过完善财政筹资职能来达成目的,也就是通过解决财政投入不足消除医疗费用中的浪费。该途径需以技术思路为基础,否则会演变成政府财政负担的忧虑。第二,“总额预算+合理化收费标准”,即在总额预算基础上,仍然保留现行的按项目付费,通过使现行扭曲的收费标准合理化来实现目标。在不增加财政筹资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劳务、常规检查项目等社会必需项目的收费标准,适当降低高新检查收费和取消药品加成,适度增加业务收益率,以合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该途径已在上海实施多年,遏制浪费、控制费用风险效果好,但是物价部门的协调及时性和合理程度决定着是否可持续,操作难度大。
第三,“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是在总额预算基础上,直接变按项目付费为按服务单元付费。通过对业务收入总额和就诊单元如每次门急诊和住院床日收费实行定额,规定结余留用,迫使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成本而提高其业务收入收益率,达到理顺补偿机制、减少浪费、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据介绍,1993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总额预算+合理化收费标准”的改革方案,两年内节省医疗费用34亿元,实施10年、15年时分别节约总费用238亿元、471亿元。如果在全国得以实施的话,可节省医疗费用5000亿元。

最新评论

扫码打开小程序

扫码安装APP

返回顶部